您的位置>網站首頁>報恩講堂> 普賢行願品 > 別行疏鈔 >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現在選擇: 《請先點播集數》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1989.1 啟講於 台灣華藏講堂 / 編號:04-003 / 共 171 集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會本
下載BT種子 (影音、文字、教材、或從FTP)
 

  諸位同修,今天講堂啟講《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這部書諸位都看到了,連疏帶鈔,這有相當大的份量,如果要詳細的講,恐怕要講好幾年。所以我們有幾位同修在一塊研究了一下,希望採取重點的講解。當然我們還是要把全部的經文介紹出來,比較上時間要節省了很多。這個方法有它的好處,將來諸位自己研究、讀誦也有很大的幫助。

  這部經絕對不是當作學問來研究,是要我們切實做到,要把它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為,變成我們的思想見解,那你就入了,這就入境界了。如果讀了這部經,研究這些理論,我們沒法子做到,那你雖然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你沒有入進去,這裡面種種殊勝的利益你得不到,一定要把它做到!從哪裡做起?這十願有順序的,先從「禮敬諸佛」做起。諸佛前面跟諸位說過了,說了佛的意思。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理即佛,這就是我們禮敬的對象。禮是有禮貌,敬是有恭敬心,我們要有禮貌、要有恭敬心。給諸位說明白,絕對不是見到佛頂禮三拜、右繞三匝,不是這個意思,那是形式。這個形式是表演的,是表演給別人看的。為什麼?別人不知道恭敬,我們這樣恭敬,表演給他看的;自己要修,修實質的,修真實的恭敬。所以一定要有禮貌。

(節錄自)

 

 
   

  
會自動播放首集,也可自由選擇底下的集數收看、收聽或下載。若播放不順,請手動選擇主機,下拉可以看到主機選項,英文字代表地區縮寫;選好主機,再點選下方表格的集數的小圖,即會播放在上方視頻區。點文字檔編號會詢問doc或pdf兩種格式,請依需求按「確定」後下載,閱讀pdf可能需要安裝adobe reader軟體。無法閱讀請看此

宣講
日期
講演文字
mp3
點播
1989.1

第1集:【04-003-0001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卷第一并序。】
《鈔》【將釋疏文。】
《鈔》【解疏題目。】
《鈔》【初中分二。】
《鈔》【初明所述疏目。】
【唐圭峰草堂寺沙門宗密。】
《鈔》【大方廣覺者雜華嚴飾契經。】
《鈔》【大方廣即所證法。】
《鈔》【即清淨法界。具體相用三。】
《鈔》【佛華嚴即能證人。】
《鈔》【於中嚴為總相。】
《鈔》【餘分因果。】
《鈔》【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鈔》【不思議等即是所入。】
《鈔》【普賢行願為能入。】


下載

1989.1

第2集:【04-003-0002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門澄觀述。】
《鈔》【此名為寺者。】
《鈔》【起自摩騰。初來漢國。同諸賓客。權止鴻臚。後建伽藍。標名白馬。得寺名也。】
《鈔》【此云勤息。】
《鈔》【故經云。息心達本源。】
《鈔》【故號為沙門。】
《鈔》【然有勝義世俗示道污道之異。如十輪經。】
《鈔》【次之二字。】
《鈔》【即疏主名也。】
《鈔》【歷九宗聖世。為七帝門師。賜號清涼。如碑廣述。】
《鈔》【言述者。疏主自謙。不言作也。】
《鈔》【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鈔》【有德無位。故述而不作也。】
《疏》【大哉真界。萬法資始。包空有而絕相。入言象而無跡。妙有得之而不有。真空得之而不空。生滅得之而真常。緣起得之而交映。】


下載


1989.1

第3集:【04-003-0003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鈔》
【今何最初便敘法界。】
【以是此經之所宗故。又是諸經之通體故。又是諸法之通依故。一切眾生迷悟本故。一切諸佛所證窮故。諸菩薩行自此生故。故初頓說。不同諸家有漸次也。】
【真界者。】
【即真如法界。】
【法界類雖多種。】
【統而示之。但唯一真法界。】
【即諸佛眾生本源清淨心也。】
【故下立宗云。】
【統唯一真法界。即是一心。】
【所言法者。謂眾生心。】
【是心即攝一切世出世間法。】
【此經諸會所證不同。】
【開則萬差。】
【合則一性。】
【舒則彌綸法界。卷則攝在一心。今則不離一心。全明法界緣起。】
【言一心者。】
【即是眾生本心。與萬法為根本。】
【乃至云。而此法界體是一心。】
【應知自心則成佛本等。】
【權教以八識為心。】
【於此一心。方開真如生滅二門。】
【此明心即一真法界。故此總標為體性也。兩宗心義。下當廣明。】
【無有一法不是本心所現。】
【無有一法不是真界緣起。】
【無有一法先於法界。】
【由是萬法資假真界。】
【而得初始生起也。】
【然一法界心成諸法者。總有二門。】
【一性起門。二緣起門。】
【性起者。】
【法界性全體起為一切諸法也。】
【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全是性起。則性外更無別法。】
【所以諸佛與眾生交徹。淨土與穢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塵塵悉包含世界。相即相入。無礙鎔融。具十玄門。】
【重重無盡。良由全是性起也。】
【依體起用。】
【名為性起。】
【起應萬差。故曰繁興。】
【今古常然。名為法爾。】
【既云今古常然。即知不待別遇外緣牽之。本來法爾常起也。】
【縱諸緣互相資發。】
【就此門中。緣起亦成性起。】
【約此義故。】
【諸佛常普遍一一塵中說華嚴法界。永無休息。】


下載


1989.1

第4集:【04-003-0004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鈔》
【二緣起門有二。】
【一染緣起。二淨緣起。】
【染者。謂諸眾生。雖中全有如上真性。】
【及性所起過塵沙之善法。】
【良由迷之。不自證得。】
【便顛倒遍計別執過塵沙之惡法。】
【釋此便為二門。】
【一無始根本。二展轉枝末。】
【根本者。謂獨頭無明也。】
【言獨頭者。迷本無因。橫從空起。不同餘法。展轉相因。】
【此復有二。】
【一迷真。二執妄。】
【迷真者。不識自體法身真智故。】
【十地品云。】
【於第一義諦不了。故曰無明。】
【執妄者。】
【即不識本自身心即法爾自然。】
【別執妄心。】
【質礙諸法。】
【圓覺經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故名無明也。】


下載


1989.1

第5集:【04-003-0005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鈔》
【二展轉枝末者有三種。一由前獨頭無明故起種種煩惱。二由煩惱故造種種業。三由業成故受六道種種生死諸苦果。故佛名經云。獨頭無明為煩惱種。又云此三障者。更相由藉。因煩惱故以起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
【一從無明起煩惱者。唯說煩惱粗相。】
【即貪瞋痴。】
【謂既妄認四大五蘊為自身心。即自然貪一切榮樂之事。】
【欲以潤之。】
【瞋一切違情之境。】
【恐損害之。】
【愚痴之情。種種計較。如上煩惱。皆由執妄而起也。】
【從煩惱造業者。】
【既貪瞋猛盛。】
【即造十惡等業。】
【或貪來生富樂之報。造諸善業。】
【或厭下苦粗障。欣上淨妙離。修四禪八定不動業。】
【由迷第一義故。善惡不動俱是有漏染業也。】
【三從業受報。】
【然聲響形影之報。纖毫不差。】
【由前惡業成。】
【則有地獄。餓鬼。畜生。種種苦報。】
【由前善業成。】
【則有四洲及六欲天等種種樂報。】
【由前不動業成。】
【則有色界四禪無色四空等種種差別之報。】
【所受苦樂之身。是別業正報。】
【所居勝劣器界。是共業依報。】
【既未返本還源。並非究竟。】
【由是三界。】
【五道。】
【妙高鐵圍。】
【四海七金。】
【日月水陸山河大地萬象森羅。】
【丘陵坑坎雜穢充滿。十方各各差別。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無量無邊品類。】
【有情。即生老病死。器界。即成住壞空。劫劫生生。遷流不絕。皆是染緣起也。】
【故大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又不增不減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
【勝鬘經云。不染而染。】
【起信論云。無明薰真如。成諸染法等。】


下載


1989.1

第6集:【04-003-0006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鈔》
【二淨緣起者。亦有二義。一分淨。二圓淨。】
【分淨有三。一聲聞。二緣覺。三權教六度菩薩。】
【且聲聞者。謂有眾生聞小乘教。知前三界不安。皆如火宅。厭患心生。欲求出離。修五停心觀七方便等。斷四諦下分別煩惱。得初果進修。漸斷俱生煩惱。乃至證阿羅漢果。即四果四向是也。】
【緣覺者。】
【亦由知前三界過患。根性猛利。遇緣見性。成辟支佛。】
【於中有麟角部行之異。】
【然上二乘。】
【唯除我執。未除法執。】
【唯斷煩惱障。未斷所知障。】
【唯證生空。未證法空。】
【故云分淨。】
【權教菩薩等者。聞定五種性。】
【定三乘教。】
【信唯識理。不執我法。發三心四願修六度萬行。斷二障。證二空。即三賢十聖。若身若智及諸功德並所居國土也。言分淨者。以未聞圓頓實教。但守所習權宗。權宗畢竟無有實果。】
【故出現品云。假使有諸菩薩。於百千億那由他劫。】
【具修六波羅蜜。】
【及三十七菩提分法。】
【若未聞此不思議大威德法門。】
【或時聞已。不信不順。】
【不悟不入。】
【不得名為真實菩薩。】
【即知若守權宗。定無稱性究竟之果也。】
【良由但云聖淨。凡不淨。斷障後方淨。未斷時不淨。穢土不淨。別有淨土等。故云分淨。權實兩宗不同。如大疏玄談中廣辨也。】


下載


1989.1

第7集:【04-003-0007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二圓淨者亦有二門。一頓悟。二漸修。】
【頓悟者。翻前根本無明也。】
【謂有圓機。】
【聞此圓教。】
【知一切眾生皆如來藏。無別八識生滅之種。煩惱生死即是菩提涅槃。一切國土染相本空。無非淨土。】
【初發心時。便成阿耨菩提。見一切眾生皆亦如是。】
【故出現品云。】
【菩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
【準此義故。即頓悟時徹於法界。】
【若自若他。唯見清淨。】
【不見更有染法也。既不迷真執妄。】
【故云翻前無明。】
【漸修者,謂雖圓頓悟解。】
【須背習修行。契合本性。】
【一離過。二成德。離過者。翻前展轉枝末三障也。】
【既自識真淨法身。】
【靈鑒真心。】
【即不妄認四大緣慮之軀。】
【本因煩惱而為此身。】
【既不認此身。即貪瞋自息。】
【貪瞋既息。即不造業。】
【既無有業。即無三界六道苦樂之報。故云離過也。】
【言成德者。既無障惱。】
【既無障惱。則一向稱性修行。顯發性上塵沙功德妙用。】
【然非謂先離過盡。然後成德。】
【即心境離過之時。即稱性念念圓修萬行。念念圓成萬德。】
【雖初發心。便同正覺。】
【而不礙行布。行位歷然。然且行行交參。位位融攝。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斷障。即與一切眾生同體普斷。成佛。即與一切眾生同體普成。】


下載


1989.1

第8集:【04-003-0008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故出現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普見一切眾生般涅槃。即此圓教中四十二位。若賢若聖。若心若境。若依若正。若人若法。並是圓淨緣起之法也。】
【言緣起者。由本因中。聞圓教。信圓法。發圓解。起圓行。圓除諸障。圓證法界。】
【既藉此諸緣修證。故言緣起。】
【證時即見凡聖皆然。故言圓淨。】
【故大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法華經云。佛種從緣起。】
【起信論云。真如熏無明。成諸淨法。】
【統而言之。則淨緣起門。翻前染緣起門。以合前性起門也。】


下載


1989.1

第9集:【04-003-0009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然此華嚴圓宗。具別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義。上性起門。即別教義。迥異諸教故。上緣起門。即同教義。普攝諸教故。】
【大疏玄談。】
【全揀全收。】
【全揀諸宗。】
【即別教性起義。】
【全收諸宗。即同教緣起義。然約機約法。故開二門。】
【既入法融通。二亦交徹。二門不二。】
【統為華嚴圓宗所顯真界生起萬法之義門也。】
【明包遍離情者。】
【包空有而絕相。入言象而無跡。】
【上句包含所詮法。】
【遍能詮教。】
【又含者亦含能詮。遍者亦遍所詮。文影略也。】
【言包空有者有二意。】
【一包虛空及萬法有。】
【謂性雖包空。而性非空。空融同性是絕空相。】
【性雖包有。而性非有。】
【有融同性是絕有相。】
【性若是空是有。則不能包空包有。良由性非空有。故能包空有也。非有包有。如老子云。當其無。有器之用。故知。有若實有。即礙於空。空若斷空。則礙於有。】
【良由真界包之。有成幻有。必不礙空。】
【空即真空。必不礙有。】
【既空有存泯無礙。故真界雙包而絕相也。】


下載


1989.1

第10集:【04-003-0010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二即一體而說空有。謂性無一物。即名包空。而靈心不昧。即絕空相。性具萬德。即名包有。德皆是性。即絕有相。如瑩淨明鏡。空無一物。是名含空。而明鑒朗徹。故絕空相。明鏡本具能現眾象之德。是名包有。能現即是明鏡。故絕有相。以喻對法。義自分明。】
【問。文云絕相者。為絕空有之相。為絕真界之相。】
【相之極也。極於空有。】
【但於真界而絕空有之相。即真界當體便是絕相也。】
【入言象而無跡者。】
【言象之義。下文廣辨。】
【此明真性不離言教之中。然且絕蹤跡也。】
【如水遍入諸波。無別水相。不同人入屋中。別有人相。】
【故曉公起信疏序云。玄之又玄。豈出萬象之表。寂之又寂。猶在百家之談。此證入言象也。非象表也。五目不能睹其容。在言裡也。四辨莫能談其狀。此證而無跡也。】
【大經云。】
【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
【亦無形相而可得。】


下載



分頁顯示: 第 1 頁 / 總 1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