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0.12.16  星期六  VOL.26


 

了解別人是體諒之道,寬容別人是和睦之道;接納別人是群我之道,關懷別人是友愛之道。

 

卷首語
編者的話

 

人,從自己的一片哭泣聲中,來到了人世,又在親朋好友、家親眷屬的一片哭聲中撒手離開了人世。人生就是這麼樣的單純,而又複雜。所以,祝願每個人都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在沒有學佛以前,一切為學位、事業而拼搏努力,將此視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可是學佛了之後,佛的教導恰與此相反,佛的教導是要我們放棄這一切身外之物,積極追求內心的和平與安靜。因為唯心性才是真的,是永恆不變的。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無常不實的。擁有內心的和平與安靜,才是真正的幸福。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26)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復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十善業道的排列順序是:身三、口四、意三,但《無量壽經》的排列,則是把口業擺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口業」是口業的總說,其果德是「不譏他過」;他是指一切人事物,包含範圍非常廣,意義甚深,要細心去參究。

學佛從哪裡下手?從「善護口業」下手,其次「善護身業」、「善護意業」;這是中下根性人的循序漸進之法,這是漸教。頓教則以「善護意業」為先,意清淨了,身口哪有不清淨的?頓教從意業下手,漸教從口業下手,這是佛教化眾生的方法。

佛法如是,世法又何嘗不如是?有人問司馬光:「學問德行從哪裡開始」?他說:「從不妄語始」。德行的成就沒有別的,真誠而已。內心真誠就是與佛同在,心不真誠,雖然每天跟在佛身邊,也不算親近佛,這個道理要懂。

「綺語」,『綺』就是綾羅綢緞一類的,非常華麗,人見人愛。由此可知,綺語就是花言巧語,大眾很喜歡聽,可是內容不善。若以現前社會為喻,如電影、電視、歌舞、音樂、西洋繪畫等,現在人所謂的文藝,其內容不善,教人貪瞋痴慢、殺盜淫妄,與十善完全相違背。

現今整個世界是綺語的社會,這個影響面、影響力很深廣。自古以來,文化的起源是歌謠,但是古聖先王有真智慧,對於歌舞無論在形式、內容上,都加以防範,用它來提倡正面的教學,這個功德就大了。

佛也用此方法來教化眾生,佛門重視儀規、音樂,音樂稱之為「梵音」、「梵唄」。但是晚近佛門裡,缺乏音樂藝術的人才,所以沒有人提倡。這是因為學佛人不能夠深解義趣,也就是對於佛的經論,了解的深度不夠,所以不曉得怎麼做,造成佛法在末法時期弘傳的障礙。

《大藏經》中收藏的《歸元鏡》,這是古時候的劇本,是用崑曲、平劇來表演的。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佛法宣揚方面,應當走向舞臺。然而,現代人也看不懂崑曲、平劇,所以我們應當把經典、歷代高僧大德的事跡,編寫成電視連續劇,將佛法送到每個人的家中。實在講,佛法的內容非常豐富,如《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很好的內容。希望有這種天分的人,能將之寫成連續劇。利用這種方式弘法,比講經的效果要好。

《詩三百》是古時候的詩歌、歌謠,孔老夫子將之蒐集,審查鑒定:「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也就是本經說的,「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他將不善的、誤導眾生的內容,予以刪除。今天編寫電視劇、廣播劇,若能遵守孔老夫子指導的原則|「思無邪」,就能教化眾生,促進社會安定,人心淨化。

可是現前的電影、電視、戲劇、歌舞,內容教仁義道德的少,教人爭利、縱欲的多。人人都爭利,到最後的演變,決定是流血戰爭。孟夫子講:「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舉國上下,人人爭名逐利,社會就動亂,國家危亡。今天是全世界上下交征利,世界危矣!

聖人之教,是勸人寡欲、節儉、忍讓、布施、供養,而今人之教則與之相反,提倡競爭。競爭,世界焉能無災難!世出世間的聖賢典籍裡,都是教人忍讓、奉獻,絕不與人爭。命裡面有,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求也求不來。《了凡四訓》將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講得很清楚。佛也跟我們講,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自始自終教我們要自求多福,爭是爭不到的,有種因才能得果,不種因豈能有果!譬如,財富是果報,財布施是因,布施的愈多,得到的也愈多。

人活著不僅是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為社會、為苦難眾生,絕不為自己。自己要知足常樂,一日三餐,有衣服能保暖足矣!將多餘的布施給需要的人。世出世間聖賢都教導我們,「於世無求,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寡欲、知足,知足者常樂。「於人無爭」,不爭名逐利,清靜淡泊,過悠閑自在,進德修業的生活。競爭是自找苦吃,愈競爭生活愈苦悶,精神愈空虛。

綺語的內涵認識清楚了,我們只要將內容調整正確,也可以利用這個手法來弘法利生。針對現代眾生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毛病,我們提倡忠孝仁義、孝親尊師,給社會大眾做榜樣。

有一位同修問我:「管教兒女可不可以打罵?」現在打罵小孩,好像是虐待;由此可知,現代的社會是非混淆了。像我這個年紀的人,從小都受過父母的打罵,也受過老師打手心、罰跪的嚴重處分。但我們不怨恨父母、老師,而是更愛父母、更敬老師,因為那是真正的愛護。

尤其是口過,父母、師長對小孩要嚴加管教,所謂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古人講:「教兒嬰孩」,要從嬰孩時教起,否則長大了,叛逆的行為表現出來就難教了。我們常在報紙上看到,兒女殺父母、殺兄弟,學生殺老師、殺同學,這都是從小管教不嚴,長大了稍不隨順於他,就做出悖理之事。教育的根本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所以父母不嚴加管教子女,老師就束手無策。而大人一定要給兒童做好榜樣,做人說話要誠實,若自己常有過失,就無法教導兒童。

我在台灣的時候,曾經有一位中學老師告訴我,他的大女兒念小學五年級時,有一天從書店買了一本書,回家去教訓她的父母說:「你看看這一條你犯了,那一條你也犯了。」令父母非常難堪。我說:「你是做老師的,你首先不能犯過,學生才不會指責你。你自己言行不慎,不但學生會指責,連女兒都指責,你如何應付?」他非常感慨。而現在這種風氣愈來愈盛,許多人對於兒女的教學都搖頭,這是社會的危機,災難的萌芽。因此,教育兒童是和平、安定、幸福的基礎,我們要重視。

學佛的同修必須以身作則,從善護口業做起,決定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縱然處處吃虧,要記住古訓:「吃虧是福。」在吃虧、忍讓裡,修忍辱波羅蜜,修禪定波羅蜜,修般若波羅蜜,才能修成功。唯有能忍,隨順佛菩薩教誨,斷惡修善,縱然現前你的兒女、學生不聽話,時間久了,他會省悟,想想從前老師、父母的教誨,對自己有真實利益。這個社會惡緣、誘惑太嚴重了,一定要以身作則,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

下面是遠離綺語,所得的三種利益:

「一、定為智人所愛。」『智人』是指諸佛菩薩、真善知識。智人在我們現前世間不多,但是他方世界多。《無量壽經》云: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住真實慧,而且人數之多,無法計算。《華嚴經》的華藏世界皆是法身大士,皆是智人。遠離綺語就一定為諸佛菩薩、法身大士所愛;換言之,必定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心是平和、安定的,所謂理得心安,這是第一樁好事。

「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你與別人交談,言詞決定是智慧的真實語。智慧的語言不是學來的,是自性的流露。佛教人要求明心見性,修淨土的人也不例外。心性是一切眾生本有的,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現在我們為什麼心不明、性不見?佛說,這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我們通過聽經聞法,漸漸省悟過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對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了,第一個障礙破了,就證阿羅漢果。

再進一步,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第二重障礙破了,就成菩薩(十法界裡的菩薩)。若修平等心、清淨心、六度心,就是十法界裡的佛。再能將一品無明障礙也去除,就超越十法界,入華藏世界,天台大師所謂的「分證佛」,雖然沒有圓滿證得佛果,已證得部分。經典裡常以月亮做比喻,十五的月亮是圓滿的,喻究竟佛果;初三、四雖然是月牙,它是真的月亮,不是水中的月影,喻「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即分證佛。

我們在一生當中,能否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答案是肯定的。《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一生圓證佛果;《法華經》上,龍女也是一生證得,這都給我們做了示範。因此,一生證得的關鍵,在自己能否放棄煩惱。只要你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成就了,你的智慧就是自性的流露,面對一切眾生當然能『如實答問』。你無需去讀經、研教,別人問的,而你所答的與佛講的一樣。

所以,經典的作用是給我們做證明,是不是真的開智慧?智慧真的開了,所有一切言行與經上所講,決定相同。如果與經上講的還有不一樣,自己要反省,要明瞭自己煩惱沒有放下,智慧沒開,答覆別人的問題,多半是以自己的成見來答覆,是自己的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不能解決問題。不但不能解決問題,把問題愈搞愈混淆。由此可知,言語多麼重要。

「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威』與『德』都是指智慧言行。智慧言行依於道德,就是威德,人天敬仰,諸佛護念,所以『最勝』。不一定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就是最勝。孔老夫子生前在社會上沒有地位,沒有做過大官,貧窮而不富,但他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依於道德,不違背道德。如今提到孔老夫子,哪一個人不肅然起敬?這是「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我們應當學。

釋迦牟尼佛雖然有地位、有財富,他放棄了,他樂意過貧窮的生活,以乞食維持生命。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依於道德,不違背道德,其教化遍及全世界。三千年之後,敬仰釋迦牟尼佛的人有多少?這兩位聖者在世,也只有七、八十年,能有如是成就,憑什麼?我們應當多想想,選擇自己前途正確的道路,我們是願意作釋迦牟尼佛、作孔子,還是願意在這個世間作達官貴人?純正的道路,諸佛護念、龍天擁護。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迴向』,就是把自己所修學的功德利益,讓一切眾生享受,自己不享受。若如是,你將來證得圓滿佛果的時候,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唐捐』是喪失的意思。大乘經教裡,諸佛所有的授記,你都得到了,樣樣具足,何樂而不為之!

 

返回
 


楊枝淨水
觀機的重要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觀機的重要】

觀機是一門大學問,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與大眾接觸時,細心觀察其程度、愛好、現前生活所需,及他能接受什麼,這些都要透徹理解。經論有其原理原則,只要不違背中心原則,可以長說、短說、深說、淺說,用種種不同的方式說,這是佛法殊勝之處,當然這也要靠自己的修學功夫。換言之,佛經的字字句句,猶如文章的題目,題目雖然相同,可是所做的內容各不相同,但都不離題。經是活的,佛不僅對佛弟子的說法是活潑的,而且對一切不同的族類、宗教,也有不同的說法。說法雖然不同,但是總方向、總目標決定是相同,那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我聽說有幾位同修在外面說法,他的講演大綱、內容都很好,可是聽眾聽了之後迷迷糊糊,幾乎連信心都喪失了。這就是契理不契機。如同燒飯做菜,菜燒的很好,但是不合吃飯人的口味。講經說法能盡合一切聽眾的口味,是觀機的功夫。譬如我們訪問印度教時,他們也對我們做了深入的了解,知道我們吃素,特別找了兩家素菜館的廚師,為我們準備午餐,讓我們訪問時能歡歡喜喜。這就是懂得觀機。

年輕法師到外面習講,要記住我們是去講經,不是去講開示;講經固然不容易,講開示更難。開示是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是真實的東西。若自己沒有深厚的修學基礎,及相當的理論,很難收到效果,而且聽眾得不到任何利益。經典是老師所說的,我聽老師所講的,再介紹給人,就容易得多。所以,講開示不如講一段經文,經文是佛說的,縱然我們講的,他不能理解,多念幾遍也能種善根,這個利益就不可思議,這是真正將佛法介紹給大眾。

佛教初傳入中國時,由西域來的摩騰、竺法蘭,他們為中國人介紹佛法,不是講開示,而是講經。講經也不是全講,而是在眾經中選擇最適合中國人的來講。《佛說四十二章經》是翻譯出的第一部經典,這是從眾多經典中,摘錄出四十二段,成為四十二章,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也為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因此,我們到任何地方介紹佛法,要根據當地的情形,觀察眾生的根機,選擇一、兩段經文來講,比較容易收到效果。

尤其在此地學習講經的同學,將來要面向全世界,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所謂是多元化的弘法。我們要將佛法落實在這個社會,落實在所有的人群,理固然不能違背,更要切實掌握機緣,方能行之有效,努力才不至於唐捐。

【習講的方法】

同學們在此地練習講經,每位同學都有責任要認真聽講,仔細觀察,互助合作,幫助同學改過、進步。其標準就是《實用講演術》與《內典講座之研究》,不僅要熟悉,還要在生活中純熟運用。也就是說:講台藝術不僅在講台上學習,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我們每天接觸大眾,與人講話,就要學習運用講演術。這樣,使我們的講台藝術與日常生活融成一體,才能真正成就。將生活納入學習範圍,每天二十四小時學習,利根的人,兩、三個月就能成就;鈍根的人,一、兩年也會純熟。事在人為,自己一定要認真學習,精進努力。

學習的關鍵在於用心,所以佛在一切經裡,時時刻刻勸大眾發菩提心。「發」就是用,「菩提心」是真心、覺悟心。若用此心,就是智慧能力差一點,也能成就;反之,能力再強,方法再善巧,成就還是很有限;若還有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最後還是不免墮落。這樣的例子,不僅古書有記載,我們冷靜觀察現前弘法利生的四眾同修,也能明白一二。他死的時候是否很自在、很瀟灑?一生用種種方式可以欺騙眾生,最後怎麼走欺騙不了人,我們不能不警覺。知道自己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修學佛法才算有成就。

【往生實例】

近十幾年來,新加坡、馬來西亞,我親眼所見的,念佛往生的人不少。譬如「觀音救苦會」的林醫生,他得的是癌症,雖然自己得病,還替別人看病,這種精神毅力令人敬佩。病重的時候,李木源居士去看他,他說:「我最後一個願望是希望能見到淨空法師,但是我現在不能走路。」我說:「好!我去看他。」我送他一串念珠,送他一張阿彌陀佛像,掛在床前讓他能見到,並勸他好好念佛,一切放下。他非常歡喜,大概過了三、四天就走了。

李木源居士去送他,他臨終最後一句話,告訴大家:「我看不到你們,我看到一片金光。」他見到了金色光明的世界,念阿彌陀佛走了,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知道,阿彌陀佛接引是先放光照耀,往生者先見到佛光,然後再看到佛來接引。他能走得那樣瀟灑、自在,那樣清楚、明白,就是萬緣放下,對世出世間法無絲毫留戀牽掛。這個身體在世間,念念為眾生服務,念念為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沒有一念為自己,所以能得大自在。

【隨緣自在】

我也常跟身邊的同修們閒談,說:「我這一生很幸運遇到佛法,為佛法工作了四十年,有這麼一點小成績,我很滿足了,我的事可以說做完了。」正是往年黃念祖老居士勸我多次,也寫信告訴我說:「法師,你不要到處走了,也不要講經說法,這個事情你做得夠了,現在你最重要的是培養人才和寫書。」培養人才是續佛慧命,佛法不至於到我這裡終止了。但是這兩樁事都要有緣分,緣不成熟,想做也沒法子。我一無所有,想培養人才,辦培訓班,要有場所,還需要有人協助。我一生所以能過得自在,就是隨緣不攀緣,遵守佛的教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因緣不具足,絕不勉強,自找麻煩。

到新加坡之後,緣成熟了,得李木源居士的協助,才開始了培訓弘法人才的工作。李居士發心純真,領導有方,居士林、淨宗學會道場,人人讚歎。這一年來,海內外四眾同修,平均每個月有三百多人來此地訪問、參觀,大家異口同音讚歎「這是世界第一道場」。

李居士很了解我,他要不是如理如法的做,想留我在新加坡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做得非常積極、認真。這是我們的好榜樣,這個道場足以為現代道場的楷模,希望每個道場都認真學習。我們特別歡迎所有道場的負責人到此地來訪問,我們會提供管理道場、修學弘法的經驗,幫助大家。

 

返回

 

蓮語珠璣
印光大師開示
 

所言信者,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娑婆之苦,無量無邊。總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此八種苦,貴極一時,賤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種是過去世所感之果,諦思自知,不須詳說,說則大費筆墨。第八五陰熾盛苦,乃現在起心動念,及動作云為,乃未來得苦之因。因果牽連,相續不斷。從劫至劫,莫能解脫。五陰者,即色、受、想、行、識也。色,即所感業報之身;受想行識,即觸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於六塵境,起惑造業,如火熾然,不能止息,故名熾盛也。又陰者,蓋覆義,音義與蔭同。由此五法,蓋覆真性,不能顯現。如濃雲蔽日,雖杲日光輝,了無所損,而由雲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斷惑業,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顯現,亦復如是。此第八苦,乃一切諸苦之本。修道之人,禪定力深,於六塵境界,了無執著,不起憎愛。從此加功用行,進證無生。則惑業淨盡,斬斷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實難。故須專修淨業,來生極樂。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蓮華化生,無有生苦。純童男相,壽等虛空,身無災變。老病死等,名尚不聞,況有其實。追隨聖眾,親侍彌陀。水鳥樹林,皆演法音。隨己根性,由聞而證。親尚了不可得,何況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樓閣堂舍,皆是七寶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則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樂。至於身則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離當處,便能於一念中,普於十方諸佛世界,作諸佛事,上求下化。心則有大智慧,有大辯才,於一法中,遍知諸法實相,隨機說法,無有錯謬。雖說世諦語言,皆契實相妙理,無五陰熾盛之苦,享身心寂滅之樂。故經云:「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也。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極樂之樂,樂莫能喻。深信佛言,了無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見,妄生猜度,謂淨土種種不思議勝妙莊嚴,皆屬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實境。若有此種邪知謬見,便失往生淨土實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書一】二四

 

返回

 

修學果德
記我與黃念祖老居士的一段校經因緣                  徐恒志

 

北京黃念祖老居士是一位顯密雙修、宗教俱通的大德。他經淨宗大德夏蓮居老居士的囑咐,發心解釋《大乘無量壽經》(會集本,後稱《大經》),前後歷時六年,遍覽群籍、廣引博證。一部《大經》把淨宗心隨闡述無遺,真可謂冥心孤詣,饒益當來!近年他不顧年邁體弱,繼續撰寫《大經白話解》,為法忘身,悲願無盡!老人家已於一九九二年三月廿七日安詳往生,遺體柔軟,並發異香,荼毘後,獲五色舍利數百餘粒,瑞相昭著,歎為希有。大德云亡,回憶往事,不勝感慨!

《無量壽經》是淨土宗主要經典之一。根據清代沈善登居士的考證,此經由於世尊多次宣說,梵本不一,譯本尤多,自漢至宋,凡有十二譯,宋元以後,僅存五經。後來王龍舒、彭際清、魏承貫諸大德,鑒於五譯互有優劣彰晦,又校輯、會譯了三種,但或不依梵本,未順譯法,或去取舊文,不盡妥善;甚至不取原語,任意行文。夏蓮居老居士為防後世因襲,甚至纂改經文,對譯本、會本獨多的《無量壽經》發願重行會集。據黃念老所著的《大經解》說:夏老居士於一九三二年起,「掩關津門,閱時三載,遍探三種原譯,洞察三家校本,無一語不詳參,無一字不互校,虔恭敬慎,日禱佛前,千斟萬酌,時縈夢寐。及其成也,四眾歡喜。」梅光羲老居士讚歎說:「精當明確,叢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這已為舉世所公認,並將本經採入新印之《續藏》中。佛法如大海,深廣無量,唯信能入,唯智能度。目前各地學習、讀誦《大乘無量壽經》的熱潮正在形成,《大經》放光,眾生蒙顧!

約在一九八六年六月,黃念老完成了《大乘無量壽經解》,當時上海佛教協會出版流通組負責人鄭頌英老居士深為讚歎,發心付印流通,要我先做一番校閱,自念德薄慧淺,恐難勝任。繼念夏公與黃老發願會集與註解《大經》,十年辛苦,難能可貴,豈可任其擱置!於是將原稿,細為校閱,歷時一年,校正七次,並與黃老居士往返通信廿次,慎思明辨,共同切磋。黃老教眼洞徹,行解相應,且處處卑以自牧,使我深受教益。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九日,黃老來信說:「拙著蒙大德發無上菩提之心,獨力校對改正,既以所提之四項原則,修改印刷錯誤,復重審拙稿,親校古籍……念祖讚佩感歎,無以復加,惟有頂禮、頂禮、再頂禮,以表感謝之忱……對念祖所下文,內中如有欠妥之處,敬祈一並校正,因當前正是良機。敬請大德把住此關……」至誠懇切,感人肺腑!在校經過程中,黃念老發現文中「念祖」二字,排印中並未向右縮進半格,堅決要求改進,以示謙卑,他的謙虛謹慎作風,於此可見一斑。感佩之餘,我在一九八六年十二月曾寫信給他,對他的道德文章表示敬仰:「素聞大德乃久修大士,戒德嚴淨,定慧圓明,顯密融貫,宗說俱通,愍眾生之沉溺,作苦海之慈航,發願釋經,冀廣弘化,今復得鄭頌英老居士之讚助,付之梨零,時節因緣信不可思議也。行見《大經》重光,澤被含靈,蓮公與大德剖心瀝血,功在萬世!後學德薄慧淺,難副厚望,愛語相攝,彌增惶恐!」

一九八七年八月一日,黃念老來信說:「現已辦妥出國手續,靜待美國維州蓮華精舍派人伴同赴美。」並謂,「此行雖以傳揚密法為主,但同時將弘講淨土法門。」他希望我在八月上旬先將《大經解》印刷清樣寄去一份。在這封信中,他還自述修證過程,尤使人肅然起敬!

他老人家在美國華盛頓,由於說話過多,特別在臨走數日問道者絡譯不絕,造成嗓音沙啞,幾乎不能出聲,中氣大傷,勞頓不堪,歸來後盡量休息,漸漸平復。來信說:「此行幸蒙上師三寶加被,超額完成任務,此次赴美之主要目的本為美國維州及台北兩地蓮華精舍之骨干傳講無上密乘,不料能與華盛頓之華府佛教會結一殊勝因緣。其會長淨空法師早於今年四月到華府大講夏師所會之《大乘無量壽經》,並引用弟為此經所寫之跋語一小段,印為講習之篇首,激發大眾。信中特別說明,所謂蓮華精舍,是他的灌頂師貝麻布遏金剛阿闍黎繼承諾那祖師和貢噶上師所傳之無上密乘而創建之紅白教道場。並說:「先師示寂海南,預立之遺囑經組織傳到北京,命弟繼承弘法。此事弟在國內始終保密,但在國外則流傳甚廣。」黃念老弘淨土於國內,傳密法於國外,隨機施教,方便接引,他的悲願與智慧,實不可限量!

據老人家告訴我,淨空法師出家前是台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弟子。李老對於《內典》及《易經》都有很深造詣,德高望重,為台人所敬仰,李炳老是黃念老導師北夏(夏蓮居老居士)南梅(梅光羲老居士)的弟子。後來黃老與淨空法師兩位大德都發願弘揚淨土法門,廣度群萌,可見因緣和合,都非偶然。黃老在一九八七年十月的一封信中告我:「李氏前歲往生,壽九十餘(九十七歲),據淨空法師云:李氏生前念佛時,曾親至極樂世界。至於先師夏老在天津閉關時,如是境界,當屬初步,當念佛功純之時,其妙境實不可說。」兩位尊宿皆以專一念佛,親得受用,足證我佛慈悲,開此超情離見、廣大微妙法門,導三根出火它,濟群盲於衽席,大恩大德,真是粉身難報!

現在黃老居士西歸已逾半年,捧讀遺書,回憶前塵,使人仰止彌深!但願他老人家分身塵剎,乘願再來,廣濟含靈,同登彼岸,圓滿成就無上菩提。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千禧年心靈改革座談會(3)

 

第三單元:如何得到幸福,增進彼此了解?

男主持人:在第二單元裡,劉牧師說:愛就是要與上溝通,並傳播這個愛。淨空法師說: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不和諧,是由於不溝通造成的。其實不同的族群生活在一起,好像我們人體不同的器官一樣,如何得到和諧,我想這就是心靈的平安、喜樂與寧靜。首先請教滿神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之間,如何促進和諧發展?

滿神父:剛才說從上面下來的愛,我們在場的每一個團體、每一個宗教,也可以多祈求這個愛。彼此之間的溝通,今天的座談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過去因為交通不方便,所以不可能做到,而現今時代是真正把「天下一家化」。今天整個世界可以合作,一方面祈求有更大的愛心,同時也應該多利用現在的方法,彼此認識,互相幫助,讓世界上所有的兄弟姐妹,都能得到這樣的幸福。譬如在台灣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我們看到不論是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都互相幫助解決問題。我們面對世界和平,面對生態學、空氣污染,很多地方也曾有過這樣的合作。我知道淨空法師曾經在台灣天主教的神學院教過書,所以宗教之間的對談與合作,不是今天才開始。而此座談會是千禧年二十一世紀的開始,往後我們還有更多事要做。因此,我們人類在地球上,應該彼此相愛和睦,一起互相勉勵,幫助大家解決問題,繼續不斷使歷史前進。否則就好像在太空船上,太空船員彼此吵架,整個任務都會有危險。

男主持人: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其實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是一個開端。請院長講解,如何促進彼此之間的了解與認識?

伯格院長:神父已經給了我們答案。我有一個有趣的世界性經驗,當我們去拜訪聖地牙哥教會的兄弟時,並去那裡的觀音寺燒香。距觀音寺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宗教團體,他們除了自己之外,強烈反對每一個人。所以,當他們看見我們戴著十字架,走進寺廟向觀音菩薩禮拜時,他們有點困惑和奇怪。於是向我們教會的兄弟挑戰,說:「你們是基督徒,為什麼去寺廟供香?」我們解釋說,所有的寺院都是我們的寺院,所有的教堂都是我們的教堂,所有的禱告都是我們的禱告。這個團體中的一位年輕人聽了非常興奮說:「你是指在你的宗教裡,你可以在任何你想要的地方做禱告嗎?」我們回答說:「是的。」於是,他說:「我希望我們的宗教就像那樣。」這顯示出,我們人類自然而然的,就會彼此互相關愛和尊敬對方。所以,我們必須去學習一起祈禱、禮拜,並且學習尊重和愛敬其他的禮拜形式。禮拜是發自內心,而煩惱來自糾結太多紊亂的思想。

正如你走進一位朋友家,當你看到他對父母親的關愛與尊重時,你自然也會尊重和喜愛他們。因為你會想,他們一定是很好的父母,所以才能得到我朋友的愛戴。因此,當我們的心靈轉向更高層次,超自然的事實真相,我們所做的不是直覺的降低,而是直覺的提升,這是非常美妙的。當我們聽到基督教聖歌唱著:「耶穌,我多麼敬愛您,您美妙的愛,您的偉大!」同樣也是非常美妙的,在寺院聽到「阿彌陀佛」的唱誦聲,及有關淨土方面令人振奮的字詞。例如我們說:「我相信耶穌,我相信先知默罕默德的啟示,相信摩西的啟示」,聽到這些,讓我們歸依聚集在蓮池海會中的佛菩薩聖眾,令我感到興奮。我們可以一起來做,這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

女主持人:院長說要自己身體力行,去實踐愛。並相信愛是人類的天性、是道德,所以我們必須按照人性的道德來行事。淨空法師說要用教育的方式。我相信教會其實是社會教育的一個機構,請法師在這方面,再多做闡釋。

淨空法師:院長剛才所說的,我們完全做到了。我在新加坡訪問印度教、錫克教,我進去他們的教堂,也跪在下面拜,他們的信徒看到非常感動。我看到他們的神就是一尊佛,我禮敬諸佛如來,對他們供奉的神也是平等禮敬,決定無絲毫分別。這樣才能突破界限,將九個宗教團結在一起。

教育要落實,不是口說的,口說不能解決問題。佛教我們「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來給人看;說是為大眾解疑釋惑。因此,不僅是在課堂上講經說法,更重要的是如何把經典的道理、方法、境界,落實到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

要拓開心量,至少要有愛整個地球的觀念。愛地球能不能解決問題?不能,你不愛別的星球,還有星際戰爭。我愛我的佛教,不愛其他宗教,宗教有衝突、有戰爭。我愛我的族群,不愛其他族群,族群也會發生動亂。所以,佛的愛是平等的、是廣博的、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決定沒有界限,這樣才能解決問題。這個愛是神的愛,是佛的慈悲。神是誰?神就是我們自己。佛菩薩是誰?佛菩薩也是我們自己。佛家講,迷惑了,就是眾生;覺悟了,眾生就成佛。唯有平等,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劉牧師答:就我的信仰來講,還是回到「悔改」。假如我們不願意悔改,那只是表面的說我要愛。當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時,每個宗教都發現我們應當愛我們的骨肉至親。問題是我知道要愛,就是愛不下去。因此,假如沒有上帝給我們愛,那不是自我。耶穌基督來到世界上,他用神的兒子流血、捨命,這樣才是真正的愛。假如沒有這個偉大的愛,愛是有限的。所以,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愛裡面要饒恕,族群當中要饒恕、接納。饒恕是最難的,可是假如我們不饒恕,我們要愛就愛不出去。

《聖經》記載一個撒該的故事,他是一位財主。有一次耶穌經過的時候,他爬到樹上要看耶穌。耶穌說:「撒該快下來,我今天要到你家裡。」有人說:「耶穌怎麼到一個罪惡的家裡?」但因為耶穌去他家的緣故,撒該說:「主啊!你到我家裡,我要把我一半的財富給窮人,若是我訛詐了誰,一倍賠四倍」。我就發現撒該在接待耶穌的時候,他找到了神創造的真正生命。他知道如何處理財物,知道了與人和諧的關係,與自己和諧的關係,與神和諧的關係,我想這是我們追求的。

目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明瞭每個宗教許多好的地方,然後我們去做。但最重要的根本是愛,它不是出於我,我們要感謝主。剛才滿神父提到,我們還有聖神幫助。神就是知道我們不行,所以才差遣他的聖子耶穌來幫助我們。當我不行的時候說:「主啊!幫助我一點點。」主就漸漸改變我,而前提還是方向要對,才有改變。講到更深一層,我們要用神的眼光來看每一個人,所有一切都是神所創造的,都是那麼美,希望都恢復到神創造我們的形相,這是我心中的負擔。

原來我是學工程的,可是神呼招,在我心靈的世界,如何幫助人。當這個人和主連上了以後,主的心意要他怎麼做?和痛苦的同胞一起痛苦,愛那些不可愛的。所以,整個《聖經》的律法有兩件,就是愛神、愛人,你受神的愛去愛人。

男主持人:今天早上聽了四位宗教領袖給我們講解現代人的苦悶,及解決的方法,讓我們有很大的啟發。而其共通點,最基本的就是因為迷失了自己,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己所來之處。如何尋找快樂?就是經由教育,不管是遵循上帝的教育,重畫上帝的畫像,或是佛陀的教育,來尋求內心的平等、寧靜,不為外界所干擾。我們依著這些理論,慢慢來修正自己的行為,讓自己能夠離開這種迷失的狀態,去尋求一個永恆的愛。

不同宗教、不同教派之間,除了彼此在資訊上的了解與認識,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要身體力行,如何能把佛菩薩的愛、上帝的愛、聖母瑪利亞的愛領受下來,然後傳播給大家。

其實,各個不同的宗教、族群,就像手與足、眼睛與鼻子,不見得要爭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重要的是如何能和諧共處。這是一種包容性,而非排他性。感謝四位領袖的精彩談論,讓我們知道了我跟他,甚至我跟草木、跟大自然的環境;再擴展,我跟宇宙,或是我跟過去、未來,都是緊密不可分離的。當我們對自己拘束時,我是我,你是你,我是中國人,你是美國人,而不去看彼此之間根本的共通性、聯貫性,就會產生痛苦。

女主持人:滿神父剛才說如何增進溝通,這個座談會就是最好的例子,我相信這是二十一世紀美好的開端。回顧人類在二十紀走過的路,就會發現人類的文明愈進步,人們的心靈愈空虛;科學愈發達,道德愈衰敗;物質生活條件愈好,人類的美德反而在逐漸消失。由於各位宗教領袖的幫助,讓我們發覺自己人性的美德、人性本善,然後再去實踐人性的美德,這樣才能做到真正心靈的改革。

男主持人:希望藉由這個美好的開端,讓地球、讓這個世紀更美好、更和諧。

女主持人:我們還有五分鐘的時間,請各位做一分鐘的簡單結論。

滿神父:我的結論是照耶穌教我們的祈禱,我覺得跟我們今天所講的有密切的關係。「我們的天父,願你的名受宣揚,願你被承認為天主,願你的國來臨,願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求你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求你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凶惡。阿門!」

伯格院長:我提出兩個重點,第一、當我們愛某人,覺得某人值得深交時,就想和他們分享那些自己重視,以及自己喜愛的事物。因此我們需要學習與別人分享我們自己的精神生活,或者是流露我們彼此之間的精神生活。再者就是我們禮拜的方法、接觸的方法,不只是表面功夫而已。第二、所有的生命是始於內而形於外,因此活著,我們必須要向外推進,就是我們要跟對方接觸,而且還要回過頭來,和生命的所在保持聯繫。我們必須要學習內在生命,和發展寂靜的內在生命,然後當我們向外拓展時,從寂靜中就可以擁有某些值得慶興的事情。

淨空法師:佛家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愛不能夠落實,都是因為人有自私自利;如果能夠放下自私自利,慈悲神聖之愛就不難落實。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一切權勢,為一切眾生做義務的服務,這是人生真正的價值與意義,至高無上的快樂就在現前。

劉牧師:面對許多痛苦、難處時,耶穌這樣訓告說:「凡勞苦擔重擔的,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就讓我們到主的裡面接受安息,接受他的生命、接受他的愛,靠著聖靈我們才能愛神、愛人。可是愛神,你看不到神,所以人是神,讓你有機會去表達愛神的一個機會。實際的愛人,就是表示我們真正愛神,因此願神的愛充滿我們每個人。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知命改命

 

一個人生下來就有命運,一個家庭興衰有家運,一個國家興亡有國運,整個世界眾生造的共業有世運。運決定有,所以一些高明的人能夠推算出來。實在說,我們自己的心到一定的純度,煩惱少、智慧長,在一切境緣當中,也能夠知道個大概。隨著自己修行功夫加深,觀察就更入微,對於起心動念、吉凶禍福的這些因緣果報,就能看得清楚、明白,絲毫不爽。

前幾年我到中國訪問,在北京遇到一些老人,年歲大概都比我大十歲以上,他們請我吃飯,談到過去有關蔣先生的事。在抗戰時期,蔣先生有一天遇到一位老和尚,向老和尚請教抗日戰爭,老和尚說了兩句話:「勝不離川,敗不離台」。八年抗戰勝利後,他在四川;國共戰爭失敗後,他退到台灣。這說明什麼?人有命運,一眼就被人看穿了。這個老和尚的功夫相當於《了凡四訓》裡的孔先生,能將蔣先生一生的命運看穿。可惜他不是雲谷禪師,雲谷禪師能教人改造命運,這是蔣先生沒有了凡先生那麼幸運。

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之後,他心定了,一切境緣當中,他真的不起心、不動念,因為他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裡有的決定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所以心定了,樂得清淨。遇到雲谷禪師之後,這才恍然大悟,那個「命中注定」的,誰注定的?自己注定的,不是別人注定的,是自己過去生中造的業決定的。既然是自己決定的,當然自己可以改造。

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教學弘法三十八年,他的壽命是這一生當中改造的,他說他沒有那麼長壽。我們仔細看他的相,人中很短,這不是長壽相。他說他能夠活到這麼大的年歲,是這一生修得的。懂得改造命運的人很多,不是沒有,只是你無緣接觸。這是一個人在一生莫大的遺憾,能遇到那真是大幸!我們學佛,這就是大幸,能遇到改造命運的理論與方法,所以一定要掌握住。  --節錄自《華嚴經》第365卷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在家男眾臨終穿海青外,要不要戴帽子、戴念珠?若買不到布底鞋,可否穿塑膠底的鞋?

答:學佛一定要依據佛經上的教導,這些事情經典上並沒有說,你怎麼做都可以。一切隨順風俗習慣,不必格外需求。

問:《無量壽經》第四十四品說:「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黃念祖居士註解為:「異門」者,淨土以外其餘種種法門也。而師父講,淨土法門是廣大異門。請問弟子該如何理解?

答:兩種解法都可以,把「異門」解釋成八萬四千法門也行,把異門解釋為八萬四千法門之外的法門也可以,都講得通。不必在這裡執著,老實念佛要緊。這種情形,自古以來非常之多,許多經典的註解,祖師大德各有各的講法,但是都講得通,意思都講得圓,這就行了。一部經有很多註解,讀經研教一定要一門深入,依一種註解。如果跟黃念祖老居士學,就決定依照他的,才會有成就。一種註解裡面發生困難,可以參考別的註解,但只參考這一段、這一句,希望把這個難處疏通。跟一個老師學,這是師承,這一點非常重要。

問:弟子在修學、聽經方面,有點小悟,請師父開示,將來能否有大悟處,了生死出三界?

答:繼續努力,積小悟才有大悟。為什麼不開悟?就是有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種種內外的障礙。若放下這些障礙,就一定有悟處;徹底放下,這一生就圓滿成佛。要想了生死出三界,決定要求生淨土,這是老實話。若不求生淨土,自己要了生死出三界,斷盡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相當不容易。依自己的力量出三界,黃念祖老居士說:「在這個時代,往後已經沒有這樣的人。」確實太難了!真的是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淨土法門的殊勝,就在帶業往生。

問:我學佛多年了,若我一生好好的守戒,不受戒行不行?

答:行!守戒就是真的受戒。若是受戒而不守戒,是假的不是真的,佛菩薩不承認。你真正持戒、守戒,佛菩薩承認你受戒。

問:深解義趣的具體作法如何?

答:「深解義趣」的入門,就是聽經,不間斷的多聽、多研究、多學習,這樣累積十至三十年,才會有悟處,而且一定要把煩惱習氣放下。

問:弟子來親近您,但怎麼修行,還是拿不定主意,是去聽您講經?還是在念佛堂念佛?

答:解行要相應,經要聽,佛也要念。只聽經不念佛,有解無行,很難成就;只念佛不聽經,你的疑惑煩惱不能斷。一定要聽經與念佛相輔相成,才能成就。讀經解義,再能依教奉行,這樣加功用行,絕不懶散放逸,一定把當前的時光抓緊,一分一秒都不能讓它空過,決定有成就。

問:當遇到難題不知如何解決時,用《占察善惡業報經》的木輪輪相,來占察決定結果,這種作法和民間占卜有何區別?學佛人能用嗎?

答:這個占察是佛的大慈大悲,因為世間人喜歡占卦,所以佛也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而真正學佛人、求往生的人不問這些,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這些世間事都可以不必理會。

佛家講的占法,要有修行功夫,才會有感應。而且占察輪相要懂得道理與修行方法。《觀音菩薩靈課》即「觀音籤」,印光大師在序文中說:「你在求觀音籤之前,應當一心至誠念觀音菩薩聖號一千遍,然後再抽籤,籤才會靈」。為什麼?誠則靈。何謂「誠」?一心專注,沒有妄念。一千聲佛號念下去,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念掉,這時是最真誠的心,無絲毫妄念,占卦就靈。

《了凡四訓》裡提到畫符,畫符跟念咒是一個道理,心不誠就不靈;心不誠是有妄念。畫一道符,這一筆下去到畫完,一個念頭都沒有,這個符就靈;若在畫當中,還起心動念,這個符就不靈。所以,古人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為什麼?佛號只有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裡面不夾雜妄想、雜念,容易做到;那麼長的咒念下來,如果當中夾雜一個妄想,這個咒就不靈了。經更長,一部經念下來不夾雜妄想,不容易!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念佛法門的殊勝。但是一定要懂得,念佛夾雜妄想還是不行,一定要把妄想念掉。

問:常常看到家中有兩個黑影,要怎麼處置?

答:遇到這些事情,家裡最好供佛菩薩形像,每天早晚上香或者誦經念佛。這個黑影如果是冤親債主,他得到佛法的薰陶,他不會傷害你;如果是來給你做增上緣,他就會護持你的修持。所以,不必刻意去理會,我們依照佛法去做就好。

問:我每天念佛,定課三萬聲佛號,有時定課做不完,隔日一定補全,旁人說我這樣太執著。請問我的堅持如不如法?

答:決定如法,一天三萬聲是非常好的標準,可以堅持。自己定功課,開頭不要定太多,以後慢慢增加,這就是精進。一般初學的人每天定一萬聲就很好了,不能念一萬聲,念五千聲也好。天天不間斷,念上一段時期,念得很熟,身心愉快,有足夠的時間再往上增加,決不能後退。

問:平時我不喜歡與人接觸,有人打擾我做功課,我便生煩惱。

答:他打擾你做功課,你要慈悲一點,因為他不懂,你要原諒他,不必生煩惱。我們用方便法來迴避就好,盡可能不影響自己的修行功夫。

問:應如何念大悲水?

答:大悲水要有大悲心才會有感應,如果沒有大慈悲心,每天念大悲咒,沒有什麼感應,那是有口無心。大悲咒決定要把自己的大慈悲心念出來,真正能夠慈悲一切眾生,你的大悲水就會很靈驗。所以,念大悲水,有人念得很靈,有人念得不靈,道理在此地。

問:我每天早上念五千遍觀世音菩薩聖號,下午則誦三萬遍阿彌陀佛聖號,這樣是否念佛不專一?每天還要不要持誦一部《無量壽經》?

答:早晨念觀音菩薩,晚上念阿彌陀佛,也算是專修,不算夾雜。至於要不要誦經,要看你自己的時間,有時間可以誦經,誦經是明理,堅定信願。

問:出家人怎麼樣修行淨土法門?

答:出家人住在道場一定要隨眾,若不能隨順大眾修行,自己另修一個法門,這是破壞道場,是不許可的。若自己修行的法門,與大眾不一樣,可以另尋志同道合。沒有道場,自己可以建個小茅篷修行,決定不能擾亂大眾道場,否則是破和合僧,罪很重。

問:念佛時常出現各種境界,應該如何對待?

答:《楞嚴經》上講,凡是修行人,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稍稍得力,一定有境界現前。境界現前如何對付?佛教我們一個原則,就是不要去理會它,就是好境界;要是理會,起了分別、執著,這個境界是魔境界,障礙你的清淨心。禪宗所說的「魔來斬魔,佛來斬佛」,「斬」的意思就是統統不理會,魔來也好,我不理;佛來也好,我也不理。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這就對了。

問:在家居士供佛的水應該如何處理?

答:佛前供水是很重要的,有表法意義,水代表清淨心、平等心;不可供茶,茶有顏色,不清淨。處理的方法很多,可以飲用,也可以供養畜生及花草,沒有一定,只要我們有至誠恭敬心,怎麼處理都好。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在大陸現有淨空法師講經VCD流通:

「了凡四訓」(電影版)、「佛法教學目的是讓人成聖成賢」、「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住真實慧」、「佛學答問」、「妙音居士往生見聞記」、「佛陀教育修學簡介」、「人生最大的一件事」

欲索取之同修請直接與馬居士聯絡,E-mail: mahaishe@pub.jieyang.net.cn

聯絡地址:廣東省普寧市流沙鎮白沙隴路46/11號 馬海生收  郵編:515300

聯絡電話:(0663) 224-7472;手提電話:013502663552

傳真號碼:(0663)225-6214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