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十善業道的排列順序是:身三、口四、意三,但《無量壽經》的排列,則是把口業擺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口業」是口業的總說,其果德是「不譏他過」;他是指一切人事物,包含範圍非常廣,意義甚深,要細心去參究。
學佛從哪裡下手?從「善護口業」下手,其次「善護身業」、「善護意業」;這是中下根性人的循序漸進之法,這是漸教。頓教則以「善護意業」為先,意清淨了,身口哪有不清淨的?頓教從意業下手,漸教從口業下手,這是佛教化眾生的方法。
佛法如是,世法又何嘗不如是?有人問司馬光:「學問德行從哪裡開始」?他說:「從不妄語始」。德行的成就沒有別的,真誠而已。內心真誠就是與佛同在,心不真誠,雖然每天跟在佛身邊,也不算親近佛,這個道理要懂。
「綺語」,『綺』就是綾羅綢緞一類的,非常華麗,人見人愛。由此可知,綺語就是花言巧語,大眾很喜歡聽,可是內容不善。若以現前社會為喻,如電影、電視、歌舞、音樂、西洋繪畫等,現在人所謂的文藝,其內容不善,教人貪瞋痴慢、殺盜淫妄,與十善完全相違背。
現今整個世界是綺語的社會,這個影響面、影響力很深廣。自古以來,文化的起源是歌謠,但是古聖先王有真智慧,對於歌舞無論在形式、內容上,都加以防範,用它來提倡正面的教學,這個功德就大了。
佛也用此方法來教化眾生,佛門重視儀規、音樂,音樂稱之為「梵音」、「梵唄」。但是晚近佛門裡,缺乏音樂藝術的人才,所以沒有人提倡。這是因為學佛人不能夠深解義趣,也就是對於佛的經論,了解的深度不夠,所以不曉得怎麼做,造成佛法在末法時期弘傳的障礙。
《大藏經》中收藏的《歸元鏡》,這是古時候的劇本,是用崑曲、平劇來表演的。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佛法宣揚方面,應當走向舞臺。然而,現代人也看不懂崑曲、平劇,所以我們應當把經典、歷代高僧大德的事跡,編寫成電視連續劇,將佛法送到每個人的家中。實在講,佛法的內容非常豐富,如《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很好的內容。希望有這種天分的人,能將之寫成連續劇。利用這種方式弘法,比講經的效果要好。
《詩三百》是古時候的詩歌、歌謠,孔老夫子將之蒐集,審查鑒定:「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也就是本經說的,「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他將不善的、誤導眾生的內容,予以刪除。今天編寫電視劇、廣播劇,若能遵守孔老夫子指導的原則|「思無邪」,就能教化眾生,促進社會安定,人心淨化。
可是現前的電影、電視、戲劇、歌舞,內容教仁義道德的少,教人爭利、縱欲的多。人人都爭利,到最後的演變,決定是流血戰爭。孟夫子講:「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舉國上下,人人爭名逐利,社會就動亂,國家危亡。今天是全世界上下交征利,世界危矣!
聖人之教,是勸人寡欲、節儉、忍讓、布施、供養,而今人之教則與之相反,提倡競爭。競爭,世界焉能無災難!世出世間的聖賢典籍裡,都是教人忍讓、奉獻,絕不與人爭。命裡面有,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求也求不來。《了凡四訓》將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講得很清楚。佛也跟我們講,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自始自終教我們要自求多福,爭是爭不到的,有種因才能得果,不種因豈能有果!譬如,財富是果報,財布施是因,布施的愈多,得到的也愈多。
人活著不僅是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為社會、為苦難眾生,絕不為自己。自己要知足常樂,一日三餐,有衣服能保暖足矣!將多餘的布施給需要的人。世出世間聖賢都教導我們,「於世無求,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寡欲、知足,知足者常樂。「於人無爭」,不爭名逐利,清靜淡泊,過悠閑自在,進德修業的生活。競爭是自找苦吃,愈競爭生活愈苦悶,精神愈空虛。
綺語的內涵認識清楚了,我們只要將內容調整正確,也可以利用這個手法來弘法利生。針對現代眾生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毛病,我們提倡忠孝仁義、孝親尊師,給社會大眾做榜樣。
有一位同修問我:「管教兒女可不可以打罵?」現在打罵小孩,好像是虐待;由此可知,現代的社會是非混淆了。像我這個年紀的人,從小都受過父母的打罵,也受過老師打手心、罰跪的嚴重處分。但我們不怨恨父母、老師,而是更愛父母、更敬老師,因為那是真正的愛護。
尤其是口過,父母、師長對小孩要嚴加管教,所謂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古人講:「教兒嬰孩」,要從嬰孩時教起,否則長大了,叛逆的行為表現出來就難教了。我們常在報紙上看到,兒女殺父母、殺兄弟,學生殺老師、殺同學,這都是從小管教不嚴,長大了稍不隨順於他,就做出悖理之事。教育的根本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所以父母不嚴加管教子女,老師就束手無策。而大人一定要給兒童做好榜樣,做人說話要誠實,若自己常有過失,就無法教導兒童。
我在台灣的時候,曾經有一位中學老師告訴我,他的大女兒念小學五年級時,有一天從書店買了一本書,回家去教訓她的父母說:「你看看這一條你犯了,那一條你也犯了。」令父母非常難堪。我說:「你是做老師的,你首先不能犯過,學生才不會指責你。你自己言行不慎,不但學生會指責,連女兒都指責,你如何應付?」他非常感慨。而現在這種風氣愈來愈盛,許多人對於兒女的教學都搖頭,這是社會的危機,災難的萌芽。因此,教育兒童是和平、安定、幸福的基礎,我們要重視。
學佛的同修必須以身作則,從善護口業做起,決定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縱然處處吃虧,要記住古訓:「吃虧是福。」在吃虧、忍讓裡,修忍辱波羅蜜,修禪定波羅蜜,修般若波羅蜜,才能修成功。唯有能忍,隨順佛菩薩教誨,斷惡修善,縱然現前你的兒女、學生不聽話,時間久了,他會省悟,想想從前老師、父母的教誨,對自己有真實利益。這個社會惡緣、誘惑太嚴重了,一定要以身作則,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
下面是遠離綺語,所得的三種利益:
「一、定為智人所愛。」『智人』是指諸佛菩薩、真善知識。智人在我們現前世間不多,但是他方世界多。《無量壽經》云: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住真實慧,而且人數之多,無法計算。《華嚴經》的華藏世界皆是法身大士,皆是智人。遠離綺語就一定為諸佛菩薩、法身大士所愛;換言之,必定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心是平和、安定的,所謂理得心安,這是第一樁好事。
「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你與別人交談,言詞決定是智慧的真實語。智慧的語言不是學來的,是自性的流露。佛教人要求明心見性,修淨土的人也不例外。心性是一切眾生本有的,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現在我們為什麼心不明、性不見?佛說,這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我們通過聽經聞法,漸漸省悟過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對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了,第一個障礙破了,就證阿羅漢果。
再進一步,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第二重障礙破了,就成菩薩(十法界裡的菩薩)。若修平等心、清淨心、六度心,就是十法界裡的佛。再能將一品無明障礙也去除,就超越十法界,入華藏世界,天台大師所謂的「分證佛」,雖然沒有圓滿證得佛果,已證得部分。經典裡常以月亮做比喻,十五的月亮是圓滿的,喻究竟佛果;初三、四雖然是月牙,它是真的月亮,不是水中的月影,喻「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即分證佛。
我們在一生當中,能否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答案是肯定的。《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一生圓證佛果;《法華經》上,龍女也是一生證得,這都給我們做了示範。因此,一生證得的關鍵,在自己能否放棄煩惱。只要你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成就了,你的智慧就是自性的流露,面對一切眾生當然能『如實答問』。你無需去讀經、研教,別人問的,而你所答的與佛講的一樣。
所以,經典的作用是給我們做證明,是不是真的開智慧?智慧真的開了,所有一切言行與經上所講,決定相同。如果與經上講的還有不一樣,自己要反省,要明瞭自己煩惱沒有放下,智慧沒開,答覆別人的問題,多半是以自己的成見來答覆,是自己的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不能解決問題。不但不能解決問題,把問題愈搞愈混淆。由此可知,言語多麼重要。
「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威』與『德』都是指智慧言行。智慧言行依於道德,就是威德,人天敬仰,諸佛護念,所以『最勝』。不一定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就是最勝。孔老夫子生前在社會上沒有地位,沒有做過大官,貧窮而不富,但他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依於道德,不違背道德。如今提到孔老夫子,哪一個人不肅然起敬?這是「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我們應當學。
釋迦牟尼佛雖然有地位、有財富,他放棄了,他樂意過貧窮的生活,以乞食維持生命。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依於道德,不違背道德,其教化遍及全世界。三千年之後,敬仰釋迦牟尼佛的人有多少?這兩位聖者在世,也只有七、八十年,能有如是成就,憑什麼?我們應當多想想,選擇自己前途正確的道路,我們是願意作釋迦牟尼佛、作孔子,還是願意在這個世間作達官貴人?純正的道路,諸佛護念、龍天擁護。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迴向』,就是把自己所修學的功德利益,讓一切眾生享受,自己不享受。若如是,你將來證得圓滿佛果的時候,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唐捐』是喪失的意思。大乘經教裡,諸佛所有的授記,你都得到了,樣樣具足,何樂而不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