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是故』,承上起下之詞。不但上承「生信」一大段,直是緊與開經處「總示」呼應相通。正明一切無住,最後更就菩薩修六度時,於莊嚴佛土,亦無所住。「則非」句,不住法相。「是名」句,不住非法相。
本段經文一開端,『是故須菩提』。『是故,承上起下之詞』。此二字是承接前後經文。『不但上承「生信」一大段,乃至緊緊與開經處「總示」呼應相通。證明一切無住,最後更就菩薩修六度時,於莊嚴佛土,亦無所住』。此段交代得很清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八個字總結經文。從開端到此是一個總結,說明一切無住。
經一開端,須菩提尊者提出三個問題:第一是善男子、善女人要如何發菩提心。第二是心應云何住。發了菩提心之後,心要安住在那裡?第三是云何降伏其心。我們的妄想、妄念太多,要怎樣伏住?這三個問題,佛的回答都是「無住」。
首先講發心,佛教我們心量要大。佛、菩薩不一定是出家人,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一定是出家人。佛經裡的維摩居士就是在家佛。在家的菩薩太多了,《無量壽經》的賢護等十六正士就是在家菩薩,而且都是等覺菩薩,他們的地位跟文殊、普賢、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完全平等。所以,在家一樣可以作菩薩。
學了佛就應該作菩薩,什麼是菩薩?過佛菩薩的日子就是菩薩。佛菩薩的生活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從表面上看沒有兩樣。我們穿衣吃飯,佛菩薩也穿衣吃飯;我們每天工作,佛也每天工作;我們迎賓接客,佛也不例外。不一樣的是我們有分別執著,佛沒有分別執著;佛無所住,我們有所住;佛生的心很大,我們生的心很小。我們所生的心是利益自己,利益家庭,利益我這個團體,我們的心量很小;佛菩薩生的心,利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差別就在這裡。我們穿衣為自己,吃飯也為自己。佛菩薩穿衣,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佛菩薩吃飯,也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我們活在世間是為自己活的,把自己的壽命看得很重。佛菩薩的身相在世間是為一切眾生作好榜樣的,而不為自己。所以,他穿衣不為自己,吃飯也不為自己,即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要從此處學。
佛法的好處是不改變生活方式,不改變工作行業,就在現前生活方式裡成佛成菩薩。生活很富裕,就作天下富裕人的榜樣;生活很清苦,就為一切清苦人作好榜樣。那都是佛,都是菩薩。在你的工作行業中,為同行作好榜樣。凡夫做事業為自己,為自己的集團;菩薩的心念念為盡虛空遍法界,心量不一樣。心量廣大、心地清淨、心地慈悲,所以身心健康,自在、快樂、幸福。因此,佛教我們「應生無所住心」。「無住」是《金剛經》修學的宗旨,貫穿整部經典。
《金剛經》既然是大般若的綱要,由此可知「無住」也是世尊二十二年所說《般若經》的中心。此二字,釋迦牟尼佛何必說二十二年?實在講,不要嫌二十二年多,我們感覺二十二年太少了。佛如此苦口婆心地勸說,我們依然不肯做,處處還是著相,還是要住。假如我們一聽就照做,佛就省事了,不必那樣辛苦,不必說那麼久。這就說明佛說法是應機而說,苦口婆心。一切無住,要記住這個原則。
「最後更就菩薩修六度時」。「六度」就是菩薩的生活,六波羅蜜都落實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六波羅蜜。譬如,吃飯是布施。布施是捨,是放下。吃飯時不要執著飯菜的好壞,不要挑剔。好吃,很好;不好吃,也很好,都好!這就是修布施。一定要講求味道如何,布施就沒有了,就是分別執著。所以,吃飯是「布施波羅蜜」。再細說,財、法、無畏布施全都具足,均在這一口飯、一箸菜之中,圓圓滿滿!
吃飯就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規矩。吃的時候規規矩矩,餐具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吃飯時端坐,這些都是守規矩,就是持戒波羅蜜。吃飯要有耐心,細嚼慢嚥,這是「忍辱波羅蜜」。狼吞虎嚥就沒有忍辱。少吃肉類,多吃青菜;少吃油炸的東西,多吃清淡的,則腸胃吸收養分沒有障礙,是屬於「精進波羅蜜」。吃飯時規規矩矩,不為外面境界所干擾,保持心地清淨,專心用餐,即「禪定波羅蜜」。色香味,甜是甜,辣是辣(不是一切都不分;不分,人就麻木),吃得清清楚楚地,是「般若波羅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都具足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到那裡修?穿衣、吃飯、工作、處世、待人、接物,事事具足圓滿六波羅蜜,過的就是菩薩生活。凡夫是一餐飯吃完之後,什麼都不知道,迷惑顛倒。學佛跟沒學佛,不一樣就在這裡。學佛的成績在容貌上,在日常生活一舉一動上,一看便知你有沒有功夫。身心健康、容貌圓滿,這是修學的成績。那一尊佛菩薩的面孔不是圓滿的。阿羅漢沒有明心見性,還有分別、執著,所以相貌很奇怪。但是他的容貌是健康的,是長壽的。容貌古怪,不是病態。菩薩明心見性,個個面貌都很圓滿,佛經中常常讚歎菩薩的容貌如滿月。「滿月」就是絲毫欠缺都沒有,圓滿之相。修行如果自己得不到受用,不是理論上有錯誤,就是方法上有錯誤。理論、方法上若沒有錯誤,修行一定得殊勝的果報,一定得很好的受用。
「於莊嚴佛土」是報佛恩。我們在一生中能得如此的幸福,是佛菩薩教誨我們的。如果沒有佛菩薩的教誨,我們怎麼會得到!佛菩薩的恩德太大了,我們要報恩,唯一就是莊嚴佛淨土。用什麼莊嚴?真正的莊嚴是心地清淨,心淨則佛土淨。佛菩薩教我們莊嚴佛淨土,不是用別的,是教我們修清淨心。我們的心清淨是真正莊嚴佛淨土。
形式上的莊嚴是表法的,這種莊嚴是為了接引眾生。道場布置得富麗堂皇,讓人一看就生歡喜心,很歡喜的走進來,此是為接引大眾的。真實的莊嚴在清淨心,如果只著重表面,心地不清淨,沒有感應,得不到真正的受用。換言之,你還是有煩惱,有妄想,有憂慮牽掛,依舊過六道輪迴的生活,你得不到受用。得真實受用,過佛菩薩的生活,就是超越六道輪迴。方是真正的大乘佛法,莊嚴佛淨土。雖然修六度,雖然莊嚴佛淨土,「亦無所住」。心裡還是若無其事,事上要認真,規規矩矩的做,一點也不馬虎,如法的做,心地保持清淨,決定不染,方是「無住」。
如果心不清淨,那種莊嚴是假的,六度也是假的。我們心清淨,所做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真的。般若是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即是般若!是故自始至終講無住,即是指保持清淨心,佛心清淨。
『「則非」句,不住法相』。經上講的「則非」是不住法相,『「是名」句,不住非法相』。非法相是空。我們事事如法地做,這是不住空。雖做,心地清淨,沒有分別、執著,不住法相,即是空有兩邊都不住。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